第一章 辦學方向
第一條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培訓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堅持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促進勞動者就業的辦學方向。
第二條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校企合作基本辦學制度,培養生產、服務和經營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條 實行學制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以培養高級技工、預備技師(技師)為主,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職業院校開展師資培訓。
學院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承擔企業技師和高級技師提升培訓與研修、考核鑒定等任務,同時為高技能人才技藝傳承、交流、推廣和開展技術創新等活動提供服務。
第二章 辦學條件
第四條 領導班子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領導班子成員勤政廉潔,具有團結協作精神、開拓創新能力和科學民主、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豐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經驗。領導班子對學院長遠發展有戰略規劃。
第五條 培養規模達到8000人以上。其中學制教育在校生規模不低于4000人,年職業培訓規模4000人次以上。高級技工、預備技師(技師)學制教育在校生規模不低于60%,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年培訓量不低于1200人次。
行業或大型企業集團舉辦的技師學院可以全部面向本行業(企業)開展職工學制教育和培訓。
第六條 校園占地面積不少于13萬平方米(約200畝)、建筑面積不少于12萬平方米,其中一體化教學與實習、實驗場所建筑面積不少于3.5萬平方米。各種建筑、場地和設施符合國家建設和安全標準,滿足學院辦學需要。
第七條 科學規劃專業建設,專業設置與本區域技能人才需求相適應,高級技工常設專業不少于8個,預備技師常設專業不少于4個。重視特色專業和示范專業建設。
第八條 實習場所符合企業工作環境要求,布局合理,建有滿足一體化教學要求的教學場所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技師研修工作區。
實習、實驗設備設施與辦學層次、規模和專業設置相適應,保證每生有實習工位,設備總值達7000萬元以上。實習、實驗設備設施具有先進性,具備承擔企業技術研發、技術服務的功能。
第九條 具備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育鍛煉需要的設施設備和運動場所,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少于1.5萬平方米。具備滿足師生需求的圖書館、閱覽室。圖書館面積不少于2000平方米,藏書不少于8萬冊,其中專業圖書達60%以上,報刊雜志不少于150種。
第十條 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師素質優良,學制教育師生比1:18以上,兼職教師不超過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技術理論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應不低于教師總數的70%,其中來自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占25%以上。
第十一條 教師學歷符合國家規定要求,專任教師應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文化、技術理論課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35%以上。技術理論課教師中具有高級技能及以上職業資格的達60%以上。實習指導教師具有相關職業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其中具有高級實習教師職稱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占45%以上。
理論實習教學一體化教師達到技術理論課教師和生產實習指導教師總數的70%以上,其中同時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和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占40%以上。
第十二條 具備穩定可靠的與辦學層次、培養規模相適應的辦學經費保障。辦學經費(含生均經費等)不低于當地同類同層次學校標準,基本建設、設備更新、師資培訓和項目研發等有專項經費投入保障。
第十三條 具備與辦學層次、規模相適應的后勤服務設施。生活設備設施能夠滿足學生住宿和就餐等需要。
第十四條 建有開展產教結合或產學研工作的實習工廠(公司),并建有為企業、行業和社會提供信息、技術交流和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
第十五條 校園網功能齊全、運行正常,數字化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便捷高效。教學場所配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施設備,常設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
第十六條 原則上具備3年以上技師學院的辦學資歷。
第三章 學院管理
第十七條 內設機構設置合理,部門職能和教職工崗位職責明確。規章制度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管理和服務規范。
第十八條 重視教學管理、教學研究和教學督導工作。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科學合理,教材使用規范,不使用盜版教材。建立了可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教學設備設施管理規范,完好率和使用率高。
第十九條 建立了完善的師資培養機制,有科學合理的師資培養規劃和實施方案,重視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實行教師參加生產科研實踐制度,專業課教師每人每兩年下企業參加生產科研實踐不少于兩個月。年度師資培養經費不少于學校教職工工資總額的3%。
第二十條 設有專業教學研究機構,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和方法研究成果突出。各常設專業有在當地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建有技能大師工作室,營造傳承技藝的良好環境。
第二十一條 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和產學研活動,不斷創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第二十二條 重視德育工作,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行為規范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德育工作網絡齊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學生的職業指導、心理咨詢和健康教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風良好,無重大違法違紀事件發生。
第二十三條 建立了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實施過程性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建立了教學評價反饋體系,重視生產實習學生管理和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持續改進學院的教育教學和管理。
第二十四條 安全管理體系完善,實行安全責任制度,重視生產實習安全管理和文明生產教育。有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預案,處置突發事件及時有效,無重大人身安全或設備設施責任事故。
第二十五條 行政管理科學,后勤保障有力。財務和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規范,資金使用合理。衛生保健和心理咨詢設施和場所齊全、配有專業人員,工作開展效果好。校舍和設備設施完好,校園環境宜人。
第四章 培養模式
第二十六條 實行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模式,不斷完善校企合作辦學制度,積極探索多種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校主動為行業企業服務、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的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
第二十七條 校企合作機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由有關部門、行業、企業、學校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能夠充分發揮指導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及時調整學院發展方向和規劃的作用。
由行業、企業和學院等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能夠定期開展工作,溝通行業企業發展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等信息,指導專業發展,制定專業建設規劃。
第二十八條 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共同進行專業開發,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技能人才培養和技師、高級技師的研修、培訓任務,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共同進行師資培養,共同進行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
第二十九條 每個預備技師(技師)和高級技工專業與5家以上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實行企業專家導師制度和企業專家督導教學制度。
第三十條 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建立了專業調研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重視專業的現代化建設,能夠根據技術、工藝、材料和裝備的發展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適應企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積極建設體現區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稀缺專業,傳承和拓展傳統技能技藝。
第三十一條 積極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穩步開展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合貫通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有4個以上專業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
第三十二條 主動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針對職業特點、需求和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積極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規范化培養的基礎上,探索特色鮮明的個性化培養機制,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第三十三條 釆取全日制、非全日制形式完成教育培訓任務。因材施教,制定分層次培養目標,探索彈性學制、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
第三十四條 校園文化環境能夠體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體現人文底蘊、企業文化,突出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行為習慣的培養,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和職業生涯指導。
第三十五條 重視國際職業標準、人才選拔機制和成長規律的研究,積極開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師資培訓或人才培養項目合作、交流活動,推動技能人才的培養標準、培養途徑和培養機制等與國際接軌。
第三十六條 實行行業、企業、學校和其他社會組織等方面共同參與的辦學質量多元評價制度,形成對培養模式、培養過程、培養效果的全面評價機制。
第三十七條 發揮骨干輻射作用,參與或牽頭開展集團化辦學,聯合行業、企業及其他職業學校、培訓機構等組建技工教育集團,優勢互補,促進區域技工教育發展。
第五章 辦學質量
第三十八條 學制教育實行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預備技師班(技師班)畢業生取得預備技師(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達到80%以上,高級技工班畢業生取得高級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達到95%以上。
第三十九條 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全面發展,效果顯著。學生操行考核合格率在95 %以上。學生身體素質適應崗位要求,體質健康達標率在95%以上。
第四十條 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反映良好,滿意率達85%以上。
第四十一條 承擔的各類職業培訓合格率達90%以上。技師、高級技師培訓班學員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達80%以上,高級技工培訓班學員取得高級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達95%以上。為企業提供的在職職工培訓和面向全體勞動者開展的終身職業培訓,取得顯著成績,獲得企業、勞動者、當地政府的好評,社會滿意率達90%以上。
第四十二條 重視技能競賽活動,能夠為社會提供技能競賽服務,承擔過省級以上的技能競賽工作。建立了技能競賽的表彰激勵機制,師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并取得優異成繢。
第四十三條 教師為人師表,從嚴治教,教學改革意識和質量意識強,教學水平普遍較高,學生滿意率高。近三年有20%以上教師的教科研成果、技術改造與發明、教材開發等獲得部級以上獎項,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公開出版。在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推廣、服務中有明顯成果或效益。
第四十四條 工作中努力創新創優,注重解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同類院校中起示范和引領作用,近三年受到地方政府和省級以上主管部門的表彰。